查看原文
其他

​王功新:用影像和装置重塑艺术史

知美术馆 2023-11-22


【知美术馆·艺术家深度档案】系列旨在梳理知美术馆展出中的参展艺术家完整详实的创作发展历程,详述作品背后的故事。图文相佐,为观者提供深入理解展品、艺术家及其作品全貌风格的多样入口。 


他是中国第一代新媒体艺术家
是最早使用数码特效的先行者之一
他在创作中思考时间和空间
在技术中挑战技术
在体系中反抗体系
用影像和装置重塑艺术史
他是《一把椅子,》参展艺术家王功新

艺术家王功新出生于1960年,1978年考入首都师范大学,是文革后的首批大学生。1982年毕业后,他留校任教,并于1987 年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2002至2007年,他在中央美术学院担任客座教授,2014年获得纽约州立大学荣誉博士。现生活创作于北京与纽约。

王功新,致谢艺术家

在“85美术新潮”期间,王功新作为毕业留校的青年教师和当时先锋团体“北京青年画会”的成员之一,对彼时正如火如荼的艺术运动仍是观察者的身份与视角。

1987年王功新作为访问学者来到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继续深造。初到美国,他就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文化冲击。他在美国的学习和艺术实践中蜕变,从传统的油画进入到了当代艺术。重新归零,从头开始。

 01 
布鲁克林的天空

油画专业出身的王功新对影像艺术的创作并非一蹴而就,90年代初期的几年,他对现成品材料的创作更像是一种充满实验意味的探索。十分擅长营造特殊的影像存在的空间,且一直致力于探讨屏幕与空间的关系,这一探寻在其最早期的影像作品中便能窥得端倪。

《布鲁克林的天空》,王功新,1995
电视机、录像带、深350cm
致谢艺术家

1995年,王功新从美国返回北京生活,并创作了他的第一件影像作品《布鲁克林的天空》,这也是对中国艺术有着重要影响的作品。

《布鲁克林的天空展览现场的观众们,致谢艺术家

艺术家在自家的院子里挖了一个3米多深的井,在井底放了一台电视机,显示屏上播放着自己在纽约布鲁克林家中拍摄的影像——屏幕上尽是天空,其它什么都没有。旁白则一直重复着:“看什么看?有什么好看的?天空中有点云,有什么好看的!”——这段声音来自王功新本人。

在美国,当孩子挖洞玩时,华人父母总打趣说“再挖就可以挖到中国了”,或者孩子太淘气的时候,说“去,挖个洞到中国去”,显然中国成为“能量”的发泄之处。而这种无聊感和局促感恰好保留在了王功新的作品中。

在《布鲁克林的天空》中,王功新创造了影像存在的特殊空间,也常能看到他对中国文化的审视与运用。凯瑟琳·格鲁布(Katherine Grube) 曾这样说:“王功新对容易辨认的中国符号的自觉回避,以及他在创作材料和观念层面所引入的文化因素,不仅仅体现了他疏离艺术主流的愿望,也是他为了明确‘中国人’的身份如何在不同的地理和跨民族环境中体现,而进行的一次自我审视。”

《雨,或水》,王功新,2010
6频道32屏影像装置,致谢艺术家

2010年,王功新创作了作品《雨,或水》,这是一件三十二屏的影像装置作品,悬挂于天花板的六个投影仪将影像投射到地面的雨滴形物体上;六台电脑播放器同步循环播放,片长6分钟,影像会随着声音的变化时隐时现,仿佛一场室内的暴雨,观众可以走入其中,尽情回溯有关雨、水的记忆。

《雨,或水》,王功新,2010
6频道32屏影像装置,致谢艺术家

架上绘画走出后,王功新在反复实践中,开始专注于媒介本身的探究。芭芭拉·波拉克(Barbara Pollack)形容他的艺术“重构观众对环境的预期”。观众对这个世界的常识认知被打破,日常事物以另一种存在出现被重新认识。


 02 
摇摆的灯泡
在黑白之间

“我从身边熟悉的、与我有关的物件中发现新的内容,改变它的功能,从另外的角度看它,把我的思考附在它之上。”

——王功新


1987年,刚到美国的第一周,王功新就去参观了惠特尼双年展。在那里,他看到了另一个世界,颠覆了他过往对艺术的认知。

“到底是什么使艺术之为今天的艺术”的疑问缠绕在他的脑海,现实主义创作和新的艺术形式、东方的传统和西方的自由、当下的现实生活与社会状态在他的头脑里不停碰撞,最终促成了他创作上的转型。之后的一段时间王功新不断地尝试,他终于寻找到合适的材料并找到使用它们的感觉——灯泡、墨水、牛奶,桌椅板凳等物件就经常出现在王功新早期的装置作品中。

《不可坐的》,王功新,1995,椅子(4把,48 × 49 × 83 cm)、金属容器,灯泡,电机,牛奶加水,墨水,版数 2/3,致谢私人收藏和杨锋艺术与教育基金会

2018年知美术馆“开”展中呈现的动态装置作品——《不可坐的》,最早于1994年在布鲁克林的雷德胡克区的一个艺术空间展出,这个时期正是王功新放弃架上绘画,开始尝试使用多种混合材料实践的开始。

延展阅读:
【知美术馆】参展艺术家深度档案之王功新:中国影像艺术家的独立样本


《不可坐的》,王功新,1995
知美术馆“开”展展览现场,图片提供:知美术馆
《不可坐的》这件作品里一只黄色灯泡绕着一组方形排列的椅子旋转, 椅子被黑色墨水和白色牛奶占据。灯泡时不时会打破作品的“临界性”,灯光在黑色墨水和白色牛奶中投射出时而光亮时而隐晦的影子,表露出王功新在一个新环境中的不适和不安定感,也是他自身艺术传统与西方当代艺术间一些需要磨合的问题点。

《对话》,王功新,1995
灯泡、墨水、金属容器、木桌、电动机,300 × 100 × 89 cm
© 艺术家王功新,致谢白立方画廊

一池墨汁之上悬挂着两只互相牵引的灯泡,发动机装置使得一只灯泡抬起,另一只就会浸入长方形的墨池。作品《对话》中,两只灯泡在光与暗的交替中,完成有节奏的“对话”。这件作品也是他后来以电动装置为基础的动态影像的开始。

以《对话》为代表的系列作品体现了王功新早期装置艺术探索的核心理念,制造常识的假象,并解析出事件的另一种真相,是他在早期创作中比较常用的创作技巧。他回到影像最基本的元素去思考——有电、有光、有动态、有声音,最重要的,还有时间——包括墙面上的作品,同样具有时间性,不能看一眼就走,需要停留一会儿。

《摇摆的灰色》,王功新,2021,黑色水槽/白色水槽500 × 60 × 6 cm),显示屏、金属水槽、 3D打印灯泡、马达、奶白色水、墨色水、音视频分配器、摄像头,© 艺术家王功新,致谢白立方画廊

《摇摆的灰色
》这件作品是一件动态影像装置,艺术家在两个发光的3D打印灯泡里都藏了摄像头,它们会像钟摆一样掠动下方水槽的池水,一个水槽盛有黑色液体,另一个水槽盛有白色液体。当灯泡划过水池时,不但会影响周围空间的照明,它们所携带的摄像头还会从不断变化的角度捕捉观众的形象。这些图像被实时传送到展厅每个墙壁上的20个显示器上。因此,观众的整个形象就成为这件作品中极为重要的可变的因素,每个人都会为这件作品带来新的变化。

《摇摆的灰色》,王功新,2021,黑色水槽/白色水槽(500 × 60 × 6 cm),显示屏、金属水槽、 3D打印灯泡、马达、奶白色水、墨色水、音视频分配器、摄像头,© 艺术家王功新,致谢白立方画廊


与此同时,灯泡溅起的水花会在相邻的两个池子之间激起少量的液体,液体的交换会让它们从两个极端的颜色也渐渐走向一种中间状态。所以,观众无法用惯常观看静态雕塑的思维去看待《摇摆的灰色》,无人知晓它会走向何方,因为它永远处于变化之中,永远无法被定义。

《摇摆的灰色》作品局部

这些作品虽然看上去都与黑、白、灰三色有着密切的联系,但黑与白却不能代表每件作品的主题。黑与白,可以是内与外、人工与自然、个体与集体、东方与西方,甚至男性与女性,对立之外存在着不同的解读角度,艺术家并未给出明确的指向,他只负责提供一个视角,引领大家进入一种参与探索的状态。


 03 
可读的风景
消失的主体

在《可读的风景》里,作品主体由3块白色的大理石板和不完整的古典画框构成,将观众带入到传统的风景画里。

《可读的风景》,王功新,2019

木材、大理石、铜、LED 灯、灯光控制器,242  × 407 × 14 cm

© 艺术家王功新,致谢白立方画廊


当观众期待着山水画像出现在画框内,真正看到的却是文字阐述的山、水和天空,一切都凭借阅读,在脑中构建风景。文字的淡入淡出间隔,被设置成30秒,当所有文字消失,大理石板就变成一面白墙。石板上方,还有挂钩、水龙头、灯泡。

《可读的风景》作品局部

© 艺术家王功新,致谢白立方画廊


观众通过文字观看风景,每个人想象的天空、树、石头都不一样,因此,画面本身传达出的“风景”有了很大的开放性,也是一种不确定性。就像中国画里有时画得很简单,寥寥几笔勾勒成的水纹,有一种符号性,和画面的留白一道,给予观众更多的想象空间。


《山和水》,王功新,2019
木材、大理石、显示屏、 3D 打印假山石,280 × 80 × 80 cm
© 艺术家王功新,致谢白立方画廊

在作品《山和水》中,大理石板上有一些日常物,比如墙上的挂钩,水龙头或者肥皂以及类似小门的门别儿,艺术家试图用这种日常熟悉的现成物,把观众的视觉带回室内空间。当大理石表面风景文字消失的时候,视线回到现实中的大理石墙面,把观众从想象的风景拉回现实。通过这种方式实现想象和现实之间的距离感和动感。

展览委托创作作品:王功新《五观》
知美术馆《一把椅子,》展览现场
摄影:卡罗尔,图片提供:知美术馆

2021年,王功新为知美术馆的《一把椅子,》展览创作了《五观》。作品中,一把日用的木椅,以单腿支地为轴的型态顺时针旋转。轴心的上方,悬挂的五台电视屏以五种不同的视角呈现影像景观,并与下方的转椅同步地旋转。电视屏幕上展现的内容是城市中的高楼、汽车、大自然的森林、湖泊的剪影等等,艺术家试图通过同速动态的方式,整合上下物体及视觉空间的建构,探讨作品中被隐退的主体——人的“在场”显现的可能。

展览委托创作作品:王功新《五观》
知美术馆《一把椅子,》展览现场,图片提供:知美术馆

而艺术家作为创作者,在作品创作完成后,也选择成为“隐退的主体”。

“当我做完一件作品的时候,际上它跟我已经没有太大关系了,我也马上隐退到了一个观众的角度。当它在一个空间展出,跟现场观众产生交流之后,才算真正完成。”

——王功新


艺术家使用影像等语言创作艺术作品,作品具有艺术家个人的个性、身份等特征。值得进一步思考的是,作品本身是否具有一种所谓的普世价值,即人们面对一种新审美取向的共鸣,又或是在全球化的时代,人类对于当下生存状态的共识、共同面临的问题、共同的困境。

《光的影》,王功新,2020

木椅、大理石、3D 打印灯泡、LED 灯,灯光控制器

106 × 106 × 223 cm

© 艺术家王功新,致谢白立方画廊




重要个展

“在·之间:王功新个展”,白立方画廊,伦敦,2022

“轮回:王功新个展”,白立方画廊,伦敦,2017

“在·现—王功新二十年影像艺术展”,OCAT当代艺术中心上海馆,上海,2015

“王功新:影像艺术家”,维多利亚国家美术馆,墨尔本,2014

“我的太阳—王功新个展”,亚太媒体艺术空间,布里斯班,2013

“关联—王功新个展”,亚洲协会美术馆,纽约,2012


重要群展

《一把椅子,》,知美术馆,成都,2021

“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上海)2020”,多伦现代美术馆,上海,2021

“2020+”,红砖美术馆,北京,2020 

“客人的到来——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馆藏展”,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2019

“开”,知美术馆,成都,2018

“1989后的艺术与中国:世界剧场”,古根海姆美术馆,纽约,2017

“精神”,米兰当代美术馆,米兰,2015

“前进亚洲:亚洲影像艺术2002-2012”,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卡尔斯鲁厄,2013

“建构之维——2010年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中国美术馆,北京,2010

“天堂之下”,安特卫普现代美术馆,安特卫普,2004

“圣保罗双年展”,圣保罗,2002

“生活在此时”,汉堡火车站国家美术馆,柏林,2001

“90年代前卫艺术文献”,福冈亚洲美术馆,福冈,2000


编辑| 杨涓春  Kasey

审核| 王从卉  SUNRULAN



知美术馆《一把椅子,》

参展艺术家深度档案 

点击艺术家人名,即可获取档案文章




 01   弗朗西斯·埃利斯(Francis Alÿs)


 02   秦思源(Colin Siyuan Chinnery)


 03   贺慕群(Hoo Mojong)


 04   何翔宇(HE Xiangyu)


 05   厉槟源(LI Binyuan)


 06   劳伦斯·马斯塔夫(Lawrence Malstaf)


 07   伯特·洛什纳(Bert Löschner)


 08   詹姆斯·尼扎姆(James Nizam)


 09   达米安·奥尔特加(Damián Ortega)


 10   菲托·萨格雷拉 (Fito Segrera)


 11   秦一峰 (QIN Yifeng)


 12   毛旭辉(MAO Xuhui)


 13   施勇(SHI Yong)
 14   时晓凡(Quentin Shih)
 15   英格-斯瓦拉·托斯朵蒂尔(Inga Svala Thorsdottir)
 16    孙原&彭禹(SUN Yuan & PENG Yu)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